2014.09.27-2014.11.01
繁 華 若 夢 – 楊林創作個展
Yang Lin solo Exhibition
文 / 陶文岳
這幾年我們常從報章雜誌訊息上看到楊林個展或聯展的消息,她的足跡從台灣的台北、台中、台南,延伸至中國大陸的北京、上海、福州、山西、香港,甚至於到韓國的首爾等,積極活躍地參加了非常多的藝術展覽活動,讓我們看到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楊林。
當她從2003年宣告退出演藝事業時,她選擇當一位藝術家做為未來的人生新規畫,且成功轉型成為專業創作者,到如今已整整11年。這些年裡,她的生活除了宗教之外,就是藝術創作。而她的創作靈感得自於聖經的啟迪,每日虔誠地跟隨著宗教的作息而走,除了研讀聖經和參加教會活動外,創作幾乎佔滿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,每日固定在工作室中靜心創作,沉澱在繪畫創作的世界裡,對她而言,是真正享受生命的自在與放鬆。
「我將過往生活的喜怒哀樂情緒都移轉進繪畫創作,或許這是源自於社會和環境加諸於我身上的壓力,但在創作過程中,我可以全力釋放情緒,讓自我心靈舒坦沉澱,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凝視與反思自己,解剖過去和當下的我。」---- 楊林
創作對她而言,無疑是來自於生活經驗和社會環境壓力下的投射,當然對於過往演藝的輝煌事業,她很少去回顧留戀,總覺得那就像是一場被風吹行過的軌跡,當它輕輕地吹拂過臉龐,遺留下的不就像無形虛幻的空氣般,自然而然的消逝於無聲中,不再往返…。而繪畫創作不同,當她面對著寬敞空白的畫布表層,什麼都有可能的在這白色空間表層上發生,哪怕是輕劃過一道纖細的鉛筆線痕,它馬上與畫布的紋理輕觸。而一抹簡單的色塊,就可同時帶著心靈感動而降落其上,接著振筆揮灑,把冷暖心情傾訴於其間,創作就這樣自然地穿梭於此細微的空間中,毫無保留,這是一種難於言語形容過程中的心情激盪與快樂。
如果看了前幾次楊林的個展,包括“ 釘子 ”和“ 數字 ” 系列的作品,一定會對這次的展覽有不同的感覺,更多的抽象作品,厚厚的一層層油彩或壓克力顏料肌理,還沾染著些許歲月儲存下的塵埃痕跡;事實上這些作品一直分散擺放於
她工作室的某些牆面和角落,都是她經年累月創作實驗與思考沉澱下的過程與結晶。過去也從未曾把它們系列的規畫整理呈現,剛好藉由這次「當代一畫廊」展覽邀約的機會,重新整理出來展出,感覺上它們皆代表楊林在人生創作歷程中的幾個重要轉捩點的創作。
楊林說:「親情、愛情與事業都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人生課題與過程,我不停地在其中調適和轉變,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如繁華若夢的感覺。將這些情感元素運用到創作上,雖然創作的過程有時候和心裡所想表達的境界仍有一段距離,沒辦法全部實現,但我是一個勇於嘗試的人,不怕失敗。還有藝術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療癒的過程,有許多未完成的進度,所以它讓我永無止境的學習下去。」
楊林很欣賞英國藝術家法蘭西斯‧培根 ( Francis Bacon,1909 ~ 1992 ) 的作品,她認為培根創作出反傳統的視覺美學,表現出人類生命的悲慘、虛無和恐懼的狀態,畫面中所呈現的變形、擠壓、拉扯和扭曲的臉孔和身軀,事實上是在探索隱射當下現實社會環境的殘酷、冷漠與無情,特別是其藝術創作,融合人類存在的精神層面,將埋藏於心裡深層的恐懼表達發揮的淋漓盡致。而曾經提出“ 每個人都有成名十五分鐘機會 ”的美國普普大師安迪‧沃霍爾( Andy Warhol,1928~ 1987 ),也是楊林極為敬佩的藝術家之一。安迪‧沃霍爾成功的結合商業與藝術,除了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的商品,並能夠拋開傳統繪畫形式的框架,而如同印刷機器般的大量運用複製、絹印的質感功能,重複大眾所熟悉的消費商品,反其道而行的創作思維,楊林覺得他是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。
「未來我希望能尋找到屬於自己原創性的美學質感,跨越自我生命的限制。我不後悔從充滿聚光燈與掌聲下的舞台退出。現在回到平實生活,遊逸於創作領域中,希望重新開拓屬於個人的繪畫新觀念。我將和生命競賽,並保留我最珍貴的創作動力。」
對於楊林現階段的創作,她持續追逐著讓她情感悸動的生命軌跡,另一方面,她相信上帝將會引領她跨越自我生命的極限,在「藝術」與「宗教」中做一個全新的註解。